冬日的街头,糖炒栗子的香气总是最先勾住行人的脚步。在一众小摊中,艾栗栗的招牌不算起眼,却总排着长队。铁锅里黑砂翻滚,栗子裹着糖霜噼啪作响,老板娘手法娴熟地翻炒,偶尔抬头笑着招呼熟客:“老规矩,半斤?”

艾栗栗的栗子有种特别的魔力——外壳一捏即裂,露出金黄油亮的果肉,糯而不干,甜里带着一丝柴火香。常客们说,秘诀在于老板娘坚持用河北迁西的野生栗,糖稀熬到琥珀色才下锅,连炒制的铁砂都是祖传的。但更让人惦记的,或许是递过纸袋时,她总会多抓一把塞进客人兜里:“天冷,趁热吃。”

这座城市里,有人为艾栗栗穿过半条地铁线,有人在外卖软件上反复搜索它的名字。对异乡人而言,这颗滚烫的栗子是寒风里的慰藉;而对老街坊来说,二十年不变的甜味,早已成了记忆的锚点。老板娘鬓角渐白,仍守着那口铁锅,仿佛只要栗香还在飘散,旧时光就未曾走远。

或许平凡的美食之所以动人,正因它总悄悄连着人心最柔软的角落——就像艾栗栗的纸袋,捧在手里暖的不仅是掌心。